星期四, 一月 05, 2006

翻譯‧香蕉‧蕉皮

翻譯‧香蕉‧蕉皮

友人有一回觀賞電視播放的戰爭片。片中軍官在槍林彈雨中,喝令隊員們俯身躲避敵軍子彈,嚷道:「Duck!Duck!」電視螢幕顯現的巫文字幕:「Itik!Itik!」一場原本鬼哭神號的戰爭,彷彿忽然變成野鴨狩獵。

身為一個可以一天連續看4場電影的「影君子」,每次到電影院觀賞西片,「不慎」看見中文字幕時,都免不了感到啼笑皆非。蜘蛛俠和八爪魚博士在銀行撕鬥時,把一抱沉殿殿的硬幣扔過去,說:「Keep the change」。中文字幕:「你變成了這樣。」被困在機場的湯漢斯祖國內亂終於平息,於是大家在咖啡廳舉杯同慶,說:「Let's raise our glasses。」中文字幕:「讓我們舉起眼鏡。」陰險的壞蛋從鳥瞰照片中窺視X-men總部,了解到藏在地下的一架jet。中文字幕:玉塊。天啊,連jet和jade都分不清咧。有一次還有一句raining cats and dogs,相信不用我解釋,大家都可以猜到鬧了甚麼樣的笑話吧。

日前拜讀甲子君的〈綠屋子作用〉(《東方日報‧爭鳴》2004年12月14日)。甲子君說「對中文稍有常識的人大概都曉得『Greenhouse Effect』的意思為溫室效應」。我倒認為。即使是所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若是語言能力只用來考試、上班、看連續集,連溫室效應這回事都可以沒聽說過,也未曾關注,翻譯成「綠屋子」實在是意料中事。

當然,人人的語言學習程度都有所不同。對語文的涉獵程度,自然影響譯文的水準。從事翻譯工作,初期表現自然會比較蹩腳一點。譯者若是敬業樂業,自然會努力終身學習,把自己的文法和學識不斷的提高。然而,如果差勁得不可思議的翻譯作品可以氾濫成災,而讀者群竟然非但不加批評糾正,反而接受這種「常態」,我認為,這明顯表現出整個社會學習文化的薄弱無力。

如今的學習文化,太過於依賴耳濡目染的環境優勢了。誠然,熟能生巧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是,一個幾乎完全缺乏精益求精的熟能生巧,即使是終身學習,最多也只有「得過且過」和「習慣就好」的機械化學習態度。這種教育所生產出來的學生,所使用的語言多半是空洞缺乏文化的。也因著這個緣故,他們既不曉得要怎麼珍惜自己的母語,也找不到理由去尊重或熱愛別人的語言和文化。

故此,我們的學習機制就這樣製造出不尊重別人語言和文化的群眾。既然不尊重別人的文化,自然更不可能去了解別人。從他們的辭彙當中,也只有指望英文模樣的中文以及中文模樣的英文。

甲子君在文中提及「香蕉人」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有限。對於「香蕉人」的說法,我想提出一些意見。

「香蕉人」一詞,常含貶意。在某些地方,自幼缺乏中文教育的華人,雖然在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上有困難,卻也不見得他們因此就歧視中文。相似的,若是某人因著厭倦華社某種劣根文化,而推崇西方某些價值,甚至以為全盤西化乃救民之道,我認為,這才和「香蕉」的形容相配,因為若裡面要白,也必須白得有素質、有內容。但是,對於那些一味追隨西洋品牌而學不到甚麼文化的,根本就不能拿香蕉來類比,因為他們黃皮底下的,簡直就空無一物。所以,與其說是「香蕉」,不如稱之為「蕉皮」更貼切。

然而,是否受英文教育者才會如此蕉皮?也不盡然。君不見某些「惟獨推崇華文」、鄙夷巫英、唾棄方言,卻連成語和諺語都嫌「深奧」、每天使用的儘是從華語電視連續集學來的流行語的「經常說華語人士」,他們也還不一樣是蕉皮一族?所謂五千年文化,除了月餅粽子舞獅紅包之外,他們還懂甚麼?

就這樣,華社充斥著被品牌牽著鼻子走的蕉皮,我們也因此只能夠指望更多neither three nor four的「綠屋子作用」出現在中譯文本之中了。走在佈滿蕉皮的路上,華教事業恐怕還真要面對多番驚險。

(《東方日報‧爭鳴》2004年)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