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一月 05, 2006

莫札特的咒詛

莫札特的咒詛

歷代偉人的生平,一般上都逃不了兩個魔掌。一個是歷史考證和學術研究。另一個,就是民間偶像崇拜風氣。偶像崇拜本身其實沒有甚麼問題。畢竟給人們一個榜樣來效法總是有好處的。但是,當這種偶像崇拜變成一種品牌潮流,而忽略或者抹殺人物和事物的史實性,這就很糟糕。

莫札特這個名字,大街小巷都多有人聽過。在如斯風聞之中,強調的多半是「莫札特是個天才」。崇尚他的原由,也是因為羨慕他的天才。奇怪的是,在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不多人會動查考莫札特的生平。

宋代王安石作的傷仲永。說的是一個名叫方仲永的人,幼年時期就展現了相當高的文藝天賦。無奈其家長不但不給他適當的培訓教導,卻是帶著這孩子到處表演,從別人的驚訝和讚賞中賺些面子和利益。結果,不出幾年,這孩子就已經和其他不學無術之人一般的平庸。

出身於樂師世家的莫札特,在稚齡時期就開始作曲。作的曲,不是單單哼一點音調而已,而是我們現今許許多多考音樂文憑或者學位的人們都沒興趣嘗試去寫的協奏曲。莫札特的父親和仲永的家長差別不大,也是把孩子四處展覽演出,以致當時的X檔案式獵奇文章也以之為「罕見動物品種」。不過,莫父卻是給自己的天才兒子在音樂上拜師學藝。這點倒是和仲永的父母不同。

莫札特幾乎一生都在上流社會獻藝。就如中國封建文化對樂師和戲子的輕視和約束,歐洲的樂師們所受的待遇也差不多如此。在宮廷從事藝術工作,意味著只有仰人鼻息,盡力取悅那些達官顯要們。藝術家在藝壇的開拓,在官家們的眼裡,只有要如何從這些藝術成果中榨取娛樂和面子的考究。

故此,在家長權威下扮演著天才展覽品角色的莫札特,其生活原則自然離不開奉承和順從。作為一個宮廷藝術家,他的作品多半缺乏情感上的昇華以及自主性的風格。給人的感覺,只像精緻的玻璃雕塑,或者90巴仙忌廉的甜品一般,似乎是一種縹緲的美麗,空洞的歡欣。然而,有些人發現到,其實莫札特是悄悄的把自己的心聲灌注在他所作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給聽者的感覺,就像是在一輪循眾要求的歡愉樂章之後,作者忽然似乎希望自己的音樂能夠把心聲傳遞給不認識的知己一般,然後又循眾要求的,以人們所指望的華麗作為終結。倘若這種解讀是可以接受,那麼莫札特的協奏曲恐怕幾乎可以說是一首又一首哀傷無奈的欲言又止了。

這位樂壇天才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莫札特的人生以貧窮潦倒為結局。死後葬在亂葬崗,窮得連墓碑都花不起。人們對他的生平總是有許多猜測。不過,似乎公認的,就是他是活在一個不屬於他自己的一個人生當中。似乎,只有當一切權勢的掌控都開始遠離他的時候,他才開始享受到短暫的自由人生。

莫札特離世前的最後幾首作品,尤其是《41號G小調交響曲》以及《D小調安魂曲》,其中情感之淳厚,可說是有異於早年其他作品。或者,這就好像宇宙的超新星(supernova)一般,在生命結束之前發出最燦爛的光輝吧。

在本地消費市場,莫札特這個名字,和其他西洋藝術家一般,是代表著西方優良素質的其中一個品牌。放眼看本地上流社會一些花錢去出席MPO演奏會,卻根本就沒多少文化修養的拿督富紳,就大略可了解到這種近乎麻木瘋狂的品牌文化。由此推論,自然不難明白為何那麼多以天才智商為賣點的所謂教育生意,能夠打著莫札特的招牌。雨後春筍般四處林立。父母們趨之若鶩,花一大筆錢,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們變成小莫札特,小愛因斯坦等等。有趣的是,這些熱心父母們,沒有多少個懂得欣賞莫札特的作品,也沒有多少個會在意莫札特的悲劇生平,更沒有多少個會在乎莫札特和方仲永那把孩子當作稀有品種四處展覽的家長。

文化和藝術,在名牌和金錢社會,多半只停留在商品的層面。但是,文化和藝術的價值,卻是讓人們曉得如何熱愛生命,並且讓這熱忱擴展到所處於的社會,著手打造詣個大同社會。然而,看看現今的青少年,一個一個都是受過相當程度教育的,竟然因著眼前些許不順利,就輕易的摧殘自己的生命。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們難道沒有甚麼東西是叫他們去熱愛,以致繼續在虛假又冷酷的社會文化中尋找幸福嗎?他們所學的琴、畫,到底是因著他們的熱愛,還是只不過代表著家長的成就?家長們追求品牌面子的態度,豈非把昔日莫札特所罹之悲劇咒詛加在自己孩子身上?

孩子們不是玩偶,也不是標榜身分的擺設品。請在為孩子的前途發夢之前,先反省自己的家長態度。

(《東方日報‧爭鳴》2004年)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