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十一月 12, 2005

《世間情》6月:考場,庸民夢工廠

考場,庸民夢工廠

考試,意即查核,檢驗。無論是器具、運作、制度、以致個人學識技巧,都需要經過查核,以證明是否能夠符合其中的角色要求。

學校的考試,也是這樣吧。之所以需要考試,就是為了查核學生是否在特定的學習時段內掌握了一些學問技巧。這查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中的學問是另一些學問的先決條件。基礎倘若打不好,就不能夠更上一層樓了。

學生的求學觀,因此就決定了考試觀。如果求學是一種可以享受的旅程,那麼伴隨而來的考試,也是理所當然的試金石,讓學生從成績中了解自己的缺乏。學生透過從課業中得到的訓練,在考試中以自己的思考和文字,重新陳述所領受的知識。基礎若打得好,自然能從每一個學習新層次中有所獲益。

但是,我們不太可能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之中鼓勵學生們去享受求學。要他們從容面對考試更是天方夜譚。

現今的考場是殘酷無情的鬥獸場,適者生存是遊戲規則。誠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成績的優劣,自然標榜著在學習上所下的功夫。但是,當成績以及名次被當作是戰利品的時候,學生們所在意的不再是學習,而是在考場的生存。

既然課本是有如神聖經典一般擁有無可挑戰的權威,最安全的應考方式,就是全盤把課本的詞句重抄。相對的,以自己的思考來表達,實在是太冒險了。這種務實的聰明態度就助長了「囫圇>嘔吐」教育模式:上課溫習時就死背死吞;應考時就把所吞下的東西,不經消化,完完全全的嘔吐出來。既然已經吐了出來,胸口的發悶終得解脫,那臭腥學問就索性還給老師了。「囫圇>嘔吐」,試問,又還有甚麼品嘗可言?

以官樣文本作為絕對指標的教育風氣,製造了以順從換取生存的群眾。自由思考的代價既然是風險,自然沒有多少人願意去碰。既然缺乏思考的自主性,人文意識就難以紮根成長。

當代學生就有如額頭貼符的殭屍一般,為一紙文憑蹦蹦跳跳。在沒有東西貼的時候,也只有身穿五千年列祖榮耀金縷玉衣的冰冷千年古屍。畢業後,額頭上改貼鈔票。就這樣而已。

我們的教育文化,就這樣,無論在學問教育還是人格塑造的層面上,都以不及格的考試觀為骨幹。而我們所謂的優秀生,日後是否也跟隨主流,把這種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東方日報‧世間情》2005年6月29日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